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7-11 23:15:26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如果这20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相关的文章。

篇1: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

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文体。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所寄托的话。作为一种文体,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这类寓言作品,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相关资料图)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法学法:启发诱导,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篇2: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ang,不要读成“cha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ā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3)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4)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5)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6)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7)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8)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篇3:苏教版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学反思:

篇4:苏教版三下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揠苗助长》。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其中一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全文,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知道课文中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二、探索新知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完成填空题。

宋国有个农夫,因为巴望禾苗 ,就把禾苗 ,结果禾苗 。(学生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能根据上面的一段话,说说《揠苗助长》中“揠”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1)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3.指导朗读课文,引导背诵。

4.学习生字:

5.描红

板书:

揠苗助长

拔高禾苗→禾苗枯死

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鹬蚌相争》。

3.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 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 出示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 读读课文。

要求:(1) 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 学生汇报。

(3)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2.学生自主学习2-4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2-4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 理解:毫不示弱、相持、喜笑颜开等。)

③学生汇报。

3.齐读第2-4 自然段。

4.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 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篇5:《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授课时间:5月12日--13日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2、难点:“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感悟寓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 (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 (你读懂了什么?)

4、问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 (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 寓意 焦急 焦虑 喘气 计算 算盘

一截 拦截 丢失 费力 浪费 盼望 张望 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 (你读懂了什么?)

4、问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读 (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八、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寓言两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王淑霞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守株待兔、窜出、撞、树桩、乐滋滋、锄头、掩耳盗铃、掩住、发觉”

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寓言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4.提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思想教育: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重、难点:探究种田人、盗铃人事与愿违的原因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学习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释题入手,诱发兴趣。

①读题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说明题目《掩耳盔钤》意思的句子吗,

(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档。)

(2)读通读顺课文,再看看插图,你有什么问题?

①那个人为什么要“掩耳盗铃”?

②他怎么会想出这样愚蠢的办法?

门》学习生字,鼓励学生发现读准生字的读音和记住字形的方法。与同学互相交流。

(3)说说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精读课文,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出示“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学生反复读,再观察插图。

②想想、议议: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

被人发觉,可他为什么还是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

③指名汇报小组讨论情况。

3.指导背诵。

(1)学生自己练读,也可找好朋友练读,互相取长补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要像平时讲故事那样,语调要轻松、幽默。

(3)指导学生按“愉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的顺序来复述课

文。

(4)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背诵任务。

4.迁移拓展,悟明道理。

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说明题目的句子。(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

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2)自由读课文,把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3)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合作学习,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自解,把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评议。

(4)自由读最后一段,想想你能把种田人“守株待兔”的结果用一个词语归纳吗?(一

无所获,一无所得,一无所有……)

3.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练读或合作练读。

(2)指导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要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悟道明理

1.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

2.那个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在想什么?要是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读读其他的寓言。

板书设计:

32 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不劳而获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课后小记:

[寓言两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寓言两则》七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守株待兔》)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正音:

⑴揭示课题,正音。

⑵释题:

“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1、2段:

⑴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⑵默读课文:

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检到兔子)

⑶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⑷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句读、齐读第1、2段。

2、学习第3段:

⑴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⑵齐读第3段。

3、理解寓意:

⑴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⑵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⑶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⑷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⑸老师总结:

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⑹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九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

3、指导写字。

3、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四、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篇8:寓言励志文章两则

(一)

一头狮子躺在大树下休息,它看见一只蚂蚁在急匆匆地赶路。狮子奇怪地问:“蚂蚁,你去哪里呀?”蚂蚁说:“我要到山那边的大草原去,那里可美了!”

狮子听了很感兴趣,对蚂蚁说:“你给我带路,我来背你,我们一起去吧!”蚂蚁说:“狮子先生,不是我不带你去,而是你到不了大草原。”狮子生气了:“这个世界还有我去不了的地方?不就是山的那边吗?你慢慢爬吧,我自己去。”

狮子按蚂蚁所指的方向,来到一座悬崖边,悬崖宽数十丈,深不见底,悬崖的对面就是美丽的大草原。狮子犹豫了大半天,也不敢跳过悬崖,他不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几天后,蚂蚁来到悬崖边,它顺着悬崖爬到谷底,又沿着对面的峭壁爬上去,来到心仪已久的美丽大草原。

如果你处在社会的底层,请千万不要自卑,要紧的是唤起自信。想想看,一只渺小的蚂蚁,因为不自卑,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能翻过悬崖,到达心仪已久的大草原,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只要摒弃自卑,战胜自己,扬起自信的旗帜,不懈奋斗,最终也能到达自己心仪已久的美丽“大草原”。

(二)

老鼠看到庄园主拿来一个老鼠夹,感到很担心:庄园主要来杀死它!

它开始去向所有其他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小心老鼠夹!”

母鸡听到它的叫喊声,就叫它不要叫喊:“我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它对我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请你不要这么大惊小怪了。”

老鼠跑去告诉胖猪。胖猪感到很生气,因为它的午睡被打搅了。

“房子里有一个老鼠夹。”老鼠说。

“我感谢你的关心,我也同情你,”胖猪回答,“所以,你放心,我今晚一定为你祷告,但这是我所能尽到的最大能力了。”

老鼠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孤独,就到母牛那里寻求帮助。

“我亲爱的老鼠,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你看到过母牛被老鼠夹杀死吗?”

老鼠看到没有哪个动物愿意跟它团结起来,只好返回庄园主的房子,藏在它的洞穴里,整夜都不敢闭眼,害怕会发生什么悲剧。

天刚亮,老鼠听到了一阵响声,它想,老鼠夹一定是夹到什么东西了。

庄园主的妻子下楼去看老鼠是否被杀死了。她在黑暗中没有注意到老鼠夹只是夹住了一条蛇的尾巴,所以,在她走近老鼠夹的时候,被蛇咬了。

庄园主听到妻子的尖叫声后,赶紧起床,飞快地将妻子送到医院。她在医院里做了适当的治疗处理后,被送回家。

但是,她仍然发烧。庄园主知道肉汤对病人是最好的补品,就把母鸡给杀了。

他妻子的身体慢慢地康复起来。因为他们夫妻俩在该地区是一对很受人喜爱的夫妻,所有的邻居都来探望他们。为了表示对邻居们来访的感谢,庄园主把猪杀了,热情地招待朋友们吃了一顿饭。

他妻子终于康复了,但是医疗费很贵,所以庄园主把母牛卖给屠宰场,用所得的钱支付那些医疗费。

老鼠目睹了这一切,心中暗暗想道:我已经警告过它们,如果母鸡、胖猪和母牛明白一个人的问题会使所有的人都卷入危险的话,情况是否会好些呢?

篇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篇10:《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篇11:《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

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齐读;

⑵自由读;

⑶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角色:坐车人;

②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分担角色;

⑵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篇1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篇13: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的道理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反映大众生活,成为令人喜爱阅读的文学形式。因此,在上《寓言两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还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时,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尤其是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在学习《南辕北辙》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读完课文后学生之间相互试讲这个故事,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去楚国人说说自己想要说的话。这时有的学生说他带的盘缠越多,越不能到楚国;有的学生说车把式技术越好,他离楚国越远;还有的说楚国在南边,他不听朋友的劝说,硬要往北边走,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同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有效地达到了对课文的理解。

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篇14:《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篇15:《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语言深刻。本节课有个别难理解的字词,重点讲解。亡羊补牢:亡,丢失;牢,羊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让学生把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记在课本上,及时复习。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让学生变成肯定句。多出几个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牢固。因势诱导,讲解几种常见的句子转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扩句和缩句的变换,病句的修改。集中讲解各种句子,练习,有利于学生进行区分,并掌握。

两则寓言的哲理,从其中得到的启发,让学生结合生活讲讲。说一说自己之前学过的寓言,记住寓言名称。

篇16:《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与凌云版主和三备的许多老师一同研备,对寓言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突然产生了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所说想上课的愿望,想尝试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到底效果如何。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最了解我们的学生,到底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就在这样的忐忑与期待中开始了我的寓言尝试课。

要突破的难点:

因为第一课时只是侧重于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基本了解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是写字,这样,我的第二课时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既要精读感悟,又要理解寓意,还要拓展延伸,对于一项比较慢节奏的我,是一个挑战。要在40分钟之内,尽可能地完成预定目标。

最大的收获:

呵呵,这个大家可能意想不到,就是第一次独立地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制作课件。因为我们学校的电脑老师是半路出家,又忙于教学,我们的教室也没有多媒体,所以,这方面我们接触的少,上公开课基本就是从网上下课件,然后改一改。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做一些课件,这样,就开始了基础的尝试。虽然只是一些文字处理,但是还是颇感骄傲的,从文章的呈现,揭示的寓意,到来自寓言的成语的出示,补充阅读,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感觉美美的。

目标达成情况:

预设三个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各一个。

目标:

1.意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故事蕴含的寓言。2.了解了寓言的基本特点。3.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与两则语言类似的事例。

应该说,三个目标完成的还不错,对于教学难点的把握,感觉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讲一讲,其中,有的孩子举例说,小偷只顾着在人群中偷东西,却没有料到身后正有便衣警察等着他。受这个孩子的影响,又有一个男孩子说两个小偷因为分赃问题展开争论,正好被警察抓个正着。大家更多的是针对第二个故事举的例子。之所以这样,我想是由于我的原因。因为在学习完《鹬蚌相争》之后,我给孩子出示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让孩子总结了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然后就接着出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用电子白板出示了这个故事,让学生感悟只顾眼前利益,往往会让他人得利,所以,学生举的例子也是跟这个有关。但我提示生活中有没有跟宋国的农夫一样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的例子时,孩子们都感到为难。于是,我给孩子举了两个例子,比如,急于完成作业,书写潦草,然后被撕掉重写;炒菜时嫌火慢,把煤气开得很大,结果把菜炒糊了。在我的提醒下,有的孩子举了类似的例子,这让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

我想,如果教学完第一个寓言之后就让学生举例,当时学生大脑正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可能更开阔一些。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学习最投入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举例效果可能更好些。

高潮部分: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3.当出示《狐狸和葡萄》、《苍蝇与蜜》两则寓言,让学生比较寓言的特点时,学生说出了三点:

1)寓言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寓言里的人和动物都有点笨(傻);

3)寓言的内容都比较简短。

对寓言的特点把握还是非常准确的。

遗憾:

1.没讲透的部分:

在学习完《鹬蚌相争》之后,出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孩子们分别说了一下螳螂、蝉、黄雀、吴国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祸患,但是却忘记让孩子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也是略有不同的,鹬蚌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各不相让,让他人得利;而螳螂、蝉、黄雀、吴王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不存在不相让的问题。如果教学时稍微点一点,学生对这两则寓言理解更深刻一些,从孩子举的事例看,侧重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是各自退让一步。这是考虑不周的地方。

2.本来打算让孩子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这个环节可以删掉,放到练习八的成语故事里一起讲。

3.时间分配不太均匀,《揠苗助长》用时略多,《鹬蚌相争》相对较弱。老毛病不能一下子改掉,已经好了很多,如果一节课容量特别大的话,是要有所取舍的。

这两则寓言上完了,但是对寓言的研究刚刚开始,这个尝试也让我明白了:教学一组文章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枝末,延伸有度。一堂好课不应该只是四十分钟就结束,应该给孩子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孩子继续研究,学习,让四十分钟的学习无限延展。

篇17: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下一页更多精彩“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篇18: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

师: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同学们读过寓言吗?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1:《拔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刻舟求剑》、《狼和小羊》

生3:《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你能从中发现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生1:寓言故事篇幅一般短小,同学们很爱读。

生2:寓言故事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我们课下不但要多读书,还要善于总结积累知识。那究竟什么是寓言呢?请同学们来看屏幕,宋伟来给同学们读一下。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意义,给人以启发。它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它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师:现在你一定了解了寓言的特点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两则》,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了解寓言特点。

2、体会寓意,学习做人。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师:大家有信心完成上面的目标吗?

生(齐):有!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查阅,你了解伊索这个人吗?

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

师:说得不错,请看大屏幕: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其中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1、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会读这些词语吗?谁来读?(指名学生读词语) 屏幕出示:赫耳墨斯 庇护 较量 饶头 爱慕虚荣 凯歌 粘住 喇叭

师:这位同学读得既准确有流利。大家会解释画划词语吗? 学生争先恐后回答。

师:通过预习,你从两则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生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了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生2:《蚊子和狮子》讽刺了一些骄傲自满的人。 „„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收获真不小。

2、研读赏析

篇19: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师: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来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下面请三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看谁读得最棒!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哪一小组愿意起来范读? 教师指定一组同学朗读课文。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生:他们读得很流利,但是赫耳墨斯自以为是的语气没有读出来。

师:评得非常准确,那谁来范读这几句? 一生自告奋勇起来读。

师:不错,读出人物的语气对于理解故事非常重要。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小故事。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同学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自由选择。

屏幕出示相关画面及问题:

1、赫耳墨斯为什么选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问价?此时他怀着怎样的心理?

2、体会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各有什么特点?

3、赫耳墨斯得到满意的回答吗?想象碰壁后的赫耳墨斯会怎样?

4、读到这里,你从故事中又明白了哪些?

生1:因为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是他的妻子,赫耳墨斯选择他们来问价,是想证明自己在世人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受尊重的。他当时会想我是最伟大的神,谁也比不上我

师:同学二人阅读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体会神态、语气各有什么不同?

生2:第一次语气较平静,当他得知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时,又笑着问,说明他很得意,第三次问话时的心理可以看出他自命不凡的特点。

生3:赫耳墨斯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我想象碰壁后的赫耳墨斯面红耳赤,哑口无言,灰溜溜地逃走了。

生4:赫耳墨斯气得怒发冲冠,他毁掉了店里的所有的雕像。 „„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丰富。

生5:我从故事中知道了做人不能爱慕虚荣。

生6:我从中明白了做人要做对人民有用的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

师:故事对我们的启发真不小。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赫耳墨斯的性格特点?

生:爱慕虚荣。(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师:从故事中,你认为赫耳墨斯应接受什么教训?请你以“赫耳墨斯,我要告诉你„„”为开头给他一个忠告。

生:赫耳墨斯,我要告诉你爱慕虚荣的人是不会被重视的。

生:赫耳墨斯,我要告诉你作为神要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百姓着想,那样才是百姓心中最崇高的神。 学生畅所欲言。

师:相信赫耳墨斯听了同学们的衷告会知错就改,成为深受人们尊重爱戴的大神。生活中,同学们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生1: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生2:助人为乐,心中装着他人。 „„

师;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做一个人人尊重信任的同学。

篇20:《寓言两则》反思总结

二年级下册第27课是寓言故事,本课是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寓言的学习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如:《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但寓意比较抽象,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寻找到了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较好地引导学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 新闻两则教案

★ 新闻两则 教案

★ 人生寓言教案

★ 寓言公开课教案

★ 寓言四则教案

★ 文言文两则

★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 《寓言》三年级语文教案

★ 日记两则作文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