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世界史上最灰暗的时期。
【资料图】
迄今为止,所有呈现这段日子的影片,无一不是在讲述悲惨暴行的同时,竖起善良永在、人性不死的大旗。
《美丽人生》中,父亲奎多身处纳粹集中营,深知自己将死,仍用欢笑和谎言呵护住了儿子的天真,甚至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 早安啊!公主!"
《钢琴家》中,纳粹军官威廉杀人无数,却偶然因为一段美妙的钢琴演奏,软下心来,将枪口抬高一寸,面对暴行他选择了消极抵抗。
二战,有多残酷,影片就有多感人。
今年,国内引进公映的第二部德国电影来了。
不同以往二战时期影片,这次没有刀光剑影,更没有美好痴梦,只有残暴至极。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记录人类有史以来最血腥的一场会议——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 2022 )
影片开场。
1942 年 1 月 20 日。
德国柏林,万湖路上矗立在湖畔的 58 号别墅。
举止文雅,身着西装和军装的15 个纳粹高官从各地汇集而至,先后进入了建筑中。
他们展开了一场规模很小的会议,仅 70 分钟,与会者中,一半以上有博士学位。
当他们高谈阔论后,满意地离开这里。
与此同时,彻底清除犹太人的计划已经成型。
就是这样一群所谓掌握知识和技术的 " 精英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十分 " 高效 " 地敲定了很多杀人细节,决定了600 万人的生死。
会议一共分三步。
首先统一参会人员思想,让所有高官接受秘密警察在犹太事务上的统一领导;接着公布关于犹太人的" 最终解决方案 ";最后提问、修正以及补充。
会议 " 圆满 " 结束。
他们似乎不是在讨论人的生死,而是群策群力完成一个公司项目。
会上,他们神采飞扬,讨论这么多犹太人,怎么杀才又省时又省力?
据统计,犹太人有 1100 万,即便是都枪毙,一天也杀不了一万个,一年也杀不完。
关键是,让谁去杀?谁杀谁都得疯吧。
所以他们想到了最 " 快捷 " 的方式,释放毒气。
集中营应运而生。
先让犹太人自己建集中营,建好了就自己进毒气室,自生自灭,这样每小时就可以处理 2500 人。
他们哄骗犹太人进入毒气室,考虑到死后扒下衣服非常困难,便说是让他们集体洗澡,所以要自己脱下衣服叠好。
纳粹党甚至不用动一兵一卒,就完成了任务。
与此同时,犹太人死后直接集体火化成灰,就像没来过这个世界一样,静悄悄的。
万湖会议后,为了让这场屠杀更 " 完美 ",毒气室经历了多次改良。
位于波兰南部小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约有 110 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包括 20 多万名儿童。
" 死亡工厂 "也由此诞生。
会议间隙,参会者也会唠唠家常。
他们讨论着绘画和音乐,讲述无足轻重的生活日常,并不像是枪林弹雨中夺人性命的暴徒。
讽刺的是,他们在精心策划杀人流水线。
万湖会议可以说是犹太人大屠杀的前奏,它最终落实了犹太人大屠杀的具体操作。
往后短短几年里,600 万犹太人被杀。
惨绝人寰,丧心病狂,是后世对这场会议的评价。
越是如此冷静和谐的气氛,越是渗透出一种没有人权的恐怖感。
难道他们没有动一点恻隐之心?
明明是杀人,他们为何看上去满腔正义?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希特勒的命令,这无关感情。
在二战的战后审判中,很多德国战犯为自己辩解的理由,都是不得不这么做,命令就是如此。
但看似是不经思考的行动,其实他们在会上也绞尽脑汁地思考怎么将杀人的方法创新,尽可能完成领导布置的 KPI。
所以说如果没有下层的内卷,灭绝行动也不会发展到如此邪恶的地步。
其实很多纳粹分子,发自内心地厌恶犹太人。
一战之后,德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和解协议,希特勒引导舆论,声明是德国的犹太人导致了如今的局面,犹太人自然成了替罪羊。
全国被" 反犹思想 "包围,以致于战后多年,很多杀人者依然对他们的罪行毫无悔意。
在我们看来,这一个犹太人并没有错。
但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人,这一个人就代表了犹太人整个群体,流淌的就是罪恶的血液。
让血液断流,就是无比正确的事。
当大脑被这样 PUA 一番,屠杀就变得简单。
刽子手没有人性。
他们认为自己在为国争光,屠杀也只是一种政治目的。
历史的残酷性就在于,我们永远相信恶人有恶报,可现实却是参与大屠杀的纳粹,大多没有遭到任何处罚。
战后,他们又重新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而集中营的幸存者,也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影片的表现模式类似《十二怒汉》,一种接近纪录片式的手法。
场景集中在会议现场,大量的台词直面真相。
全片没有一个冷血残酷的画面,却令人毛骨悚然。
今年引进公映的第一部德国电影,是五一档上映的动画影片《天堂谷大冒险》,票房 353 万。
《万湖会议》是第二部。
影片去年 1 月在德国上映,也正是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召开80 周年。
时隔一年多,电影仍保持着8.1 的豆瓣高分,并位列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榜首和去年年度冷门佳片榜单第五名。
影片在寂静中开始,在沉闷中结束。
似乎没有任何起伏,却在观影者的心里激起了汹涌波涛。
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是这类影片的统一基调。
但《万湖会议》是少数。
它的真实性让人脊背发凉,美好与天真或许在那个时期并没有机会存在,但是万湖会议和奥斯维辛确实发生了。
1942 年的春天,却是 1100 万欧洲犹太人的末日。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
它带给后世关于人性的思考。
是啊,再善良淳朴的人,如果被给予不受限制的权力后,会不会也变成恶魔?
人性在突破底线之后,究竟有多疯狂?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