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武汉一名90后陪诊师在社交平台上自曝,自己主要负责代办以及陪同就诊,基本上每天可以有600-800元收入,平均下来,一个月收入1.8万到2.5万,引发关注。近年来,“花钱找人陪我看病”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刚需,陪诊师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
陪诊师被网友称为“临时家属”,其职责主要是协助他人就医,包括挂号、导诊、缴费、取药等等。他们的服务人群除了老年人,还有在外打拼的青年、独自带娃的宝妈、异地就医的患者等等。目前,陪诊师需求量正在走高,以美团数据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千余家提供陪诊服务的专业商户,商户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八倍,同期订单量增加近12倍。这个行当的出现,解决了一些患者无人陪伴的痛点,为患者家人分忧。但作为新兴业态,陪诊师当前还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
陪诊是社会发展产生的一种新职业,需要规范化。目前,法律对于陪诊的行业任职标准、收费标准、服务标准,以及谁来监管等基本问题尚无明确规定。陪诊过程中患者发生意外,无法判定责任。陪诊师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必然掌握患者的个人信息甚至隐私,但目前在为患者保密问题上,基本靠陪诊者的个人道德自觉,尚缺乏托底性的规制。只有政策引导跟上市场发展步伐,推动陪诊规范化,才能更好发挥其社会作用。陪诊已成长为一个行业,必须逐渐建立一套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与医院形成共建模式,才能行稳走远。
规范陪诊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亟待提速。《“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也纳入规划,提出要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不少陪诊员接受采访时都表示,期待融合医疗和服务的职业陪诊行业,能被划为非基本公共服务行列。把陪诊行业作为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能促进其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符合长远民生需求。在行业服务标准建设上,有必要参照护工行业发展模式,研究制定行业准则,明确职责范围、就业要求、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等,同时强化管理、有序引导,健全投诉受理、责任调处等监管机制,避免坐地起价、虚假陪诊和不当担责等不良现象,有效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用发展眼光看,陪诊服务有可能延伸扩容,如代理监督医疗行为和维权、办理基本医保和健康保险报销业务等,还有可能扩展到养老领域,形成陪伴性的医养结合。这些,都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用有形之手加以规范和推动。
涉医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需要多条腿走路。职业陪诊的需求旺盛,也反映出相应的公共服务存在缺口。在规范有偿陪诊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增加医院志愿者服务力量,满足特殊人群的就诊需求,减轻困难群体的就医负担,让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目前,陪诊师还没有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尚不明确。陪诊师这一职业在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的现阶段,正从一线城市逐渐向全国扩展,不仅使患者的就医更加便捷,也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行业引导跟上市场步伐,更有利于陪诊师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作者:张全林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洁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